9月21日:单双号限行解除
交管部门九项措施力保交通安全
本市从9月21日开始解除奥运期间的各项机动车限制出行措施后,各条道路交通流量明显增加。9月22日开始,早、晚高峰都将恢复奥运前的状态,市民出行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交管部门在全面客观分析奥运后交通特点的基础上,动员全体民警继续发扬拼搏奉献的奥运精神,充分研究分析奥运后交通的特点,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流量、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措施,以压减交通事故、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第一要务,按照“分阶段抓重点、扎实推进保安全畅通”的原则,将采取九大措施应对奥运后交通难题,确保市民出行安全、畅通。
奥运后交通将呈现八大特点
从9月21日起全市交通预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机动车总量达到340万辆,驾驶员突破500万人,全市交通压力较奥运前更加严峻;二是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运输,外省市车辆全面进京,加剧区域和路网交通压力;三是“十一”黄金周临近,聚会、购物、走亲访友出行不断增多,早晚高峰流量骤增;四是外埠货车绕行路线解除,各高速公路、五环路、六环路、110国道等道路货车行驶大幅增加;五是随着北京进入最佳旅游季节,预计奥运游、景点游等将吸引700万中外宾客;六是国家体育场、北京南站、前门步行街等一批新增人流车流密集点段将加剧路网交通压力;七是近期全市工程施工也将陆续开始,夜间大货车运输将会频繁,交通事故隐患将会增多;八是秋冬季节到来,雪雾等恶劣天气对交通影响较大。
九项措施疏导奥运后交通
为确保奥运后全市社会交通平稳运行,交管部门在全面客观分析奥运后交通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分阶段抓重点、扎实推进保安全畅通”的原则,积极研判,举全局之力,全市交警要发扬奥运精神,九项措施应对奥运后交通,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一是深化精确指导,将警力部署与交通压力变化同步浮动。奥运期间,全市交警日夜奋战,确保了奥运交通与社会交通的和谐有序运转。奥运之后,全市交警来不及休息,又投入紧张奥运后交通保障工作中。交管部门通过召开疏堵专项工作会、加强交通流量监测、强化路面指挥和重点区域管理等措施开展日常路面维护,确保重点道路、交通流量较大地区交通和谐运转;
二是加强社会面管控,确保重点工作有效落实。设置处警点和清障点,依托社会单位和高速公路产权单位清障车,提高主干道快速反应能力的现场清理能力;
三是深化科技应用,强化交通控制和指挥调度。交管部门将继续深化奥运期间交通科技的应用,优化信号配时,用好环路出入口控制系统,提高主路放行效率。通过全市电视监控和事件检测系统快速发现交通事故、故障车、治安事件、市政设施事故、交通违法等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四是开展货车专项治理行动,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全市将设置货车卡口岗173处,做好五环路以内6至23时货车禁行的管理工作,适时开展货车整顿,对违法车辆将由安监系统追查;
五是保持高压态势,对重点违法行为开展治理整顿。交管部门将继续针对大货车、大客车、危化品运输车等“四种车”,包括闯红灯、酒后驾车等在内的“四种严重违法行为”,以及违法停车和违法占路施工等加强治理,达到“治堵先治乱,治乱保畅通”的目的;
六是深化交通宣传诱导,确保社会车辆安全有序行驶。交管部门将本着最大方便市民百姓了解交通出行信息的原则,积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对奥运后交通管理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倡导绿色出行。通过228块室外屏和媒体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管控限行和动态导航信息,引导车辆合理选择行驶路线;
七是对重点区域强化维护措施。由于“十一”黄金周是今年假期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受奥运场馆对社会开放等诸多因素影响,旅游交通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本市和外地旅游车辆将大量增加多,因而奥运中心区、天安门、八达岭高速、首都机场、北京南站等地区周边交通压力增加。交管部门针对此情况,将采取专项措施做好这些重点区域交通维护和疏导工作;
八是强化协调联动,做好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交管部门将与市应急办、气象、环卫等部门加强协调,及时运行恶劣天气联动机制,做好雪雾天气交通维护。同时,沿用奥运期间交通指挥、交通清障、交通事故处置等14支处突小分队运行机制,确保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现快、到位快、处置快、恢复快,以此将恶劣天气对市民百姓出行影响减小到最低;
九是制定专项个性化疏导维护方案,细化警力部署和管控措施。将结合奥运后交通特点和交通变化规律,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阶段,即日起至年底,形成全局和支队两级专项维护疏导方案38个,科学安排警力,最大限度投入路面管控。(新闻办 江静)
奥运后交通将呈现八大特点
从9月21日起全市交通预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机动车总量达到340万辆,驾驶员突破500万人,全市交通压力较奥运前更加严峻;二是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运输,外省市车辆全面进京,加剧区域和路网交通压力;三是“十一”黄金周临近,聚会、购物、走亲访友出行不断增多,早晚高峰流量骤增;四是外埠货车绕行路线解除,各高速公路、五环路、六环路、110国道等道路货车行驶大幅增加;五是随着北京进入最佳旅游季节,预计奥运游、景点游等将吸引700万中外宾客;六是国家体育场、北京南站、前门步行街等一批新增人流车流密集点段将加剧路网交通压力;七是近期全市工程施工也将陆续开始,夜间大货车运输将会频繁,交通事故隐患将会增多;八是秋冬季节到来,雪雾等恶劣天气对交通影响较大。
九项措施疏导奥运后交通
为确保奥运后全市社会交通平稳运行,交管部门在全面客观分析奥运后交通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分阶段抓重点、扎实推进保安全畅通”的原则,积极研判,举全局之力,全市交警要发扬奥运精神,九项措施应对奥运后交通,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一是深化精确指导,将警力部署与交通压力变化同步浮动。奥运期间,全市交警日夜奋战,确保了奥运交通与社会交通的和谐有序运转。奥运之后,全市交警来不及休息,又投入紧张奥运后交通保障工作中。交管部门通过召开疏堵专项工作会、加强交通流量监测、强化路面指挥和重点区域管理等措施开展日常路面维护,确保重点道路、交通流量较大地区交通和谐运转;
二是加强社会面管控,确保重点工作有效落实。设置处警点和清障点,依托社会单位和高速公路产权单位清障车,提高主干道快速反应能力的现场清理能力;
三是深化科技应用,强化交通控制和指挥调度。交管部门将继续深化奥运期间交通科技的应用,优化信号配时,用好环路出入口控制系统,提高主路放行效率。通过全市电视监控和事件检测系统快速发现交通事故、故障车、治安事件、市政设施事故、交通违法等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四是开展货车专项治理行动,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全市将设置货车卡口岗173处,做好五环路以内6至23时货车禁行的管理工作,适时开展货车整顿,对违法车辆将由安监系统追查;
五是保持高压态势,对重点违法行为开展治理整顿。交管部门将继续针对大货车、大客车、危化品运输车等“四种车”,包括闯红灯、酒后驾车等在内的“四种严重违法行为”,以及违法停车和违法占路施工等加强治理,达到“治堵先治乱,治乱保畅通”的目的;
六是深化交通宣传诱导,确保社会车辆安全有序行驶。交管部门将本着最大方便市民百姓了解交通出行信息的原则,积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对奥运后交通管理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倡导绿色出行。通过228块室外屏和媒体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管控限行和动态导航信息,引导车辆合理选择行驶路线;
七是对重点区域强化维护措施。由于“十一”黄金周是今年假期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受奥运场馆对社会开放等诸多因素影响,旅游交通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本市和外地旅游车辆将大量增加多,因而奥运中心区、天安门、八达岭高速、首都机场、北京南站等地区周边交通压力增加。交管部门针对此情况,将采取专项措施做好这些重点区域交通维护和疏导工作;
八是强化协调联动,做好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交管部门将与市应急办、气象、环卫等部门加强协调,及时运行恶劣天气联动机制,做好雪雾天气交通维护。同时,沿用奥运期间交通指挥、交通清障、交通事故处置等14支处突小分队运行机制,确保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现快、到位快、处置快、恢复快,以此将恶劣天气对市民百姓出行影响减小到最低;
九是制定专项个性化疏导维护方案,细化警力部署和管控措施。将结合奥运后交通特点和交通变化规律,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阶段,即日起至年底,形成全局和支队两级专项维护疏导方案38个,科学安排警力,最大限度投入路面管控。(新闻办 江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