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执法释放民警服务社会活力
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东城区交通支队帅府园大队民警李思博以前由于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过于严厉,不留情面,工作往往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虽然执法行为合乎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却经常遭到群众的投诉和复议,执法效果不很理想。因执法工作量与被投诉和复议量均名列大队前列,被大家称为“双高”民警。
李思博为此深感苦恼。经与大队法制员沟通,他了解自己被投诉、复议的原因,反复听自己的执法录音,从中查找不足、剖析问题。结合以往执法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李思博开始逐渐侧重对法律程序和规范用语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服务意识,改掉了自己说话生硬的习惯,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投诉和复议量直线下降。他从过去的投诉复议大户,转变成为现在零投诉零复议的执法标兵。
“‘理念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从表面来看,执法活动属于业务工作范畴,但每一项的执法工作都是由执法者来具体实施,执法者的理念和意志直接决定着执法活动和执法目的的实现,所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队伍管理工作。”东城区交通支队支队长刘恕向记者介绍说。
针对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曾经存在的执法用语不够规范,说话语气生硬,使违法行为人反感;遇到司机的言语挑衅,头脑不冷静,情绪容易被激怒,相互争辩容易被当事人抓住话柄;执法心态不够平和,常常以管理者自居,认为自己依法管理,司机理应接受处罚;法律程序运用不够完整,往往不能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导致投诉、复议案件的发生等问题,东城区交通支队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牢固树立民警“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
“严格执法最终落实的是执法为民的需要,热情服务背后则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公共行政理念的转变。要做到规范执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刘恕介绍,为推进规范执法工作进程,解决民警执法形象不标准、执法用语不文明、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今年初,东城区交通支队出台了《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分三大类33项内容,规范民警执勤执法形象、用语和程序等。
“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尊重,才能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刘恕介绍,东城区交通支队积极落实“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8年,他们共收到表扬信43封、表扬电话121个、锦旗19面。
执法活动科技含量增多,减少当事人投诉和复议,民警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中,东城区交通支队坚持科技强警理念,向科技要警力,向管理要警力,通过大力投入科技装备,提高工作效能,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质量。
2005年以来,他们为全体一线民警配发了录音笔,并对使用录音笔的使用方法、程序等方面做出了细化规定,要求全体民警对每一起执法过程都要进行实地录音。
支队法制科科长王宇介绍,执法录音是对民警现场执法过程记录和再现的有效工具,具有规范执法行为和保障执法权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执法录音能够监督民警执法行为,是规范执法语言和执法程序的有效手段。同时,民警能够通过执法录音对自身的执法行为进行自我规范,并在事后对现场执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规范执法水平;另一方面,民警执法活动多数采取单兵作战方式,执法录音能够有效固定证据,减少投诉、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发生,是减少争议,保护民警合法权益、预防民警被打被撞的有效手段。
有一次,帅府园大队一位民警在南池子南口执勤时,发现一辆小客车正在公交车道内由西向东驶来,他立即打开录音笔,将违法车辆的车型、车号及违法行为进行了先期录制。之后,向该车司机规范地打了靠边停车手势,该车驾驶员见到停车手势后立即将车辆向右驶入非机动车道缓慢行驶,但在民警走向该车时,此车突然加速由非机动车道连续变更三条机动车道驶入中心线左起第二条机动车道向东驶离现场。执勤民警意识到该车可能有重大问题,立即用电台通知下一执勤岗位将放行信号变为停止信号,同时用电台通报下一岗其违法行为,录音笔也记录了这个过程。该车被车流夹在中间不能逃跑,民警立即上前让其出示驾驶证和行驶证,然后将其拦到路边。经过检查后,按照法律规定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罚。在此次执法过程中,民警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并对所有对话进行了录音。
之后,当事人向东城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状告民警在执法时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要求撤销处罚决定。诉讼代理人向法官出示了此次执法过程的录音,并进行了现场播放,原告当场哑口无言,此案当庭宣判帅府园大队胜诉,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今年2月,东城区交通支队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为执勤民警配备了200台便携式数码相机,全面强化一线执勤民警在事故处理、记录违法行为工作中的证据采集意识,规范民警的事故处理、执法行为,不断促进执法公正,最大限度地维护民警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数码相机投入使用以来,东城区交通支队实现了通过照相仅用30秒钟完成固定现场、采集证据、快速清移事故车辆等一系列工作,利用数码相机快速处理事故现场处置时间较之前缩短了整整一半。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准备将非现场处罚的比例提高到处罚总量的60%。”刘恕说,非现场处罚在当前的执法工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现场处罚能够有效地固定证据、减少民警与违法行为人面对面接触的次数,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和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民警的工作强度。东城区交通支队相关业务科室和执勤大队配合,定期对辖区内电子眼、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的需求进行调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上报上级主管部门,逐年增加非现场处罚的比例。
关心民警心理健康,帮助民警排遣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要做到执法规范,需要执法者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民警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各项工作技能,能够在复杂的执法环境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行为,能够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支队政秘科科长高春启说。
高春启介绍,推进规范执法,实际上要求民警要具备三个层次的能力:首先是技能层面,要求民警掌握各项工作技能,重点要把握好执法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执法效果;其次是心理素质层面,民警面对的交通违法者范围非常广泛,遇到各类突发偶发事件的几率非常大,通过突发偶发事件实战演习锻炼民警心理素质是非常切实有效的方法;再次是职业素养层面,是对民警精神境界的一个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民警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
据介绍,在推进规范执法的过程中,东城区交通支队着力建立精确指导执法机制,提高执法质量。他们对每月交通管理执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根据执法数据的变化分析执法工作的变化,查找执法规律,为确定执法教育培训重点内容和法制工作作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查摆通报民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立即整改;根据支队行政复议、法制接待情况,对民警进行法律素质和执法技能等级评定,对存在问题突出的民警进行重点培训和执法指导。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王宇介绍,规范执法最大的难处是细节,一些民警往往因忽略执法细节,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做到大事规范、小事也要规范。出于这样的目的,东城区交通支队建立了勤前提示机制:在原有法制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将法制工作进一步延伸至警区,在警区设立法制员,负责警区法制培训、教育监督等工作。同时,建立法制员勤前提示机制,每天民警上勤之前,由法制员负责组织上勤民警进行勤前集合,对规范执法的注意事项进行提示、讲解。
今年以来,东城区交通支队下属大队的几位大队长明显感到支队推进规范执法的步伐正在加快。支队建立了大队长应诉制度,要求执勤大队的大队长参与自己辖区内因交通执法引发的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让他们时刻绷紧规范执法这根“弦”。同时,东城区交通支队每月组织民警参加一次法院听审,重点针对因交通执法工作形成的诉讼进行旁听,加强民警对严格执法程序、完善证据采集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诉讼案例进一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症结,研究解决办法。东城区交通支队在区司法局的支持下,与区司法局和律师事务所联合成立了法律顾问组,为执法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法律支持和指导。
“民警作为社会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产生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当正视这一情况,通过关心民警心理健康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民警排遣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高春启介绍,为保护民警执法的积极性,帮助民警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执法心态,东城区交通支队建立了心理干预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做好交流谈心工作,制定谈心计划,主动与民警交流思想,及时排解民警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困扰和顾虑;支队内部设立支队长信箱,为民警开辟向支队党委表达心声的渠道,支队长信箱由督导组定时开启,并上报支队党委,支队党委根据涉及问题,采取一定形式的回复;建立心理关注长效机制,利用辖区内大医院集中的有利资源,特邀一些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并接受民警心理咨询,全方位地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缓解民警的压力。
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和建议,发现、整改问题,今年以来,未发生行政复议案
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是防止民警出现执法过错的重要保证。东城区交通支队通过内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通过征求意见、走访、邀请警风警纪监督员等外部监督形式,及时了解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高春启介绍,由东城区交通支队纪委和政秘科、法制科牵头,依托北京市交管局纪委和督察队,组建了支队内部的执法督导组,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支队执法督导与各单位自查相结合,抽查与普遍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利用照相、摄像、录音笔等科技手段,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督导检查,并开通网络督办平台,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别注明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定期汇报工作进度。
同时,通过定期开展执法文书案卷评查,加强法制监督。支队每月对各大队执法文书进行抽查,通报检查情况,并将优秀文书和问题文书上网公示,每季度对所有事故、拘留、一般程序处罚案卷进行复查,组织查摆整改,对重复出现问题上网公示;加强对路面执法工作的督导力度,落实三级路面检查,同步实施主管支队领导、法制科人员、各大队主管法制工作副大队长、法制员,警长路面执法检查,明确检查标准,规范检查要求;同时,加强对执法办案问题通报力度,对支队检查发现问题,按一事一份发放《执法问题通知单》,限期整改,并将问题在支队网页进行公示。
“我们对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行目标化管理,将各项业务和队伍管理数据进行合理分类、精确分析,作为绩效考评的直接依据,同时确立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性质相同、条件相似、具有可比性的工作项目进行归类,统一考评,对独立性强、专业性强的工作项目,建立独立的考评机制,对照指标,对不达标者实行一警告,二培训,三特殊岗位津贴降级,四与年终立功受奖、公务员评定挂钩的四级考核奖惩制度,并由督导组成员对不良行为予以随时纠正。”高春启说。
记者了解到,为使执法外部监督工作动态化、日常化,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各界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东城区交通支队建立了定期走访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深入辖区街道、社区、单位走访活动,倾听群众对民警在执法形象、执法纪律、执法程序,接处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听取代表委员们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建议,按照程序逐一进行论证,确定专人予以答复,对需整改的问题进行立项;聘请特邀警风警纪监督员,拓宽社会监督渠道。目前,东城区交通支队共聘请15名警风警纪监督员,通过定期组织他们有重点地开展各项执法查访活动,并每月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客观查找民警在执法形象、执法程序中出现的偏差、失误,促进民警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2008年,东城区交通支队信访案件较上年下降21.7%,行政复议案件受案率下降137.6%。今年以来,未发生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
民警佩戴录音笔执法
民警为外国游客提供热情服务
开展执法培训
实地讲解执法技能
来源: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 2009-6-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