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想起《泾溪》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宽畅的北苑路上,发生了三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在大屯路口,一名骑车的中学生,被疾驰的桑塔纳小轿车撞伤,颅骨开放性骨折;在立水桥,一辆面包车撞伤骑车人,伤势也不轻;在嘉和超市门前的路段,一个骑车拉泔水的人伤在路上,生死不知。
笔者是在乘车时,从公共汽车上目睹了发生事故的现场。交通事故则发生在上班高峰之前的清晨。北苑路双向六车道,路面不能说不宽,上班高峰之前的清晨,车辆并不多,如此良好的行驶条件,却连续发生恶性交通事故,让人不可思议。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诗云:“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大意是:泾溪水流湍急,地势险峻,过往之人都小心谨慎,一年到头都没听说有人在此遇难。倒是在那些水流平稳、平坦无险之处,却时常听到有人陷入水中。《泾溪》这首诗或许可以使人从连续发生的事故中得到警示。
人处险境之中,无不保持高度警惕性,对可能发生的险情有所预测,有所准备,故而处险而无险。而当人处安全之地认为平安无事之时,便自然而然地神经松弛,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准备不足,应付不当,处安并不安。北苑路的几起交通事故,都是在路宽车少的情况下车速过快造成的。司机自认为路况好,便放松警惕而任意驰骋,明知违章也由于交警未上岗而无所顾忌,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反应不及酿成大祸。
《泾溪》的寓意很深,蕴含着辩证法。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是“人竞慎”的结果;越是安全的地方反而越危险,乃是“人不慎”所致。北苑路车多人多时少有事故,而在车少人少时,事故却屡有发生,皆是此理。从《泾溪》中明哲理,在事故中得警示:交通安全这根弦一时一刻松不得,麻痹侥幸一丝一毫也要不得。
(作者:徐大华 北京环卫集团四清分公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