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在脚下,文明在路上:斑马线的“前世今生”
人行横道的变迁
亲爱的小朋友、大朋友们:你们好,当你漫步在京城宽阔的街道上,安全地走上斑马线横过马路时,你可曾想过:人行横道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呢?过去的人行横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现行的交通法规,横过马路应遵守哪些规矩呢?关于斑马线的故事,听我一一讲给你听。
北京最早的人行横道
一百多年前,北京还是一个交通落后的城市,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骡车和人力车。1924年的冬天,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投入运营,因电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铛铛”的声音,也被人们称为“铛铛车”。由于道路交通混行严重,本应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铛铛车”,却频频发生撞伤行人的事故。
为了避免行人横过马路时与“铛铛车”相撞,当时的路政部门在前门大街等行人密集的路段,用固定铁轨的直径10厘米的大铜钉,每间隔50厘米“钉”出两条宽度为6米左右的横线,并规定行人要从两线中间穿过马路,北京最早的“人行横道”就这样形成了。在1934年《陆上交通管理规则》中,将它命名为“横过步道线”,可由于财力有限,当时只在繁华街道设置了几处这样的人行横道。
菱形块人行横道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这座古老的都市焕发了新的活力。新中国的首都公安交警,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大力整顿交通秩序,增设安全设施,对交通标志和标线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规范,以保障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而人行横道线作为保障群众过街安全的“生命线”,其数量日渐增多,形状也发生着变化。
新的人行横道线是用正方形白色石块或边长为20厘米的白漆画的菱形块,每隔50厘米施划一处,组成两条横线,两线宽度根据路面宽度设定为5至10米不等,这样的人行横道就更加醒目了。1955年,《城市交通规则》和《北京市交通管理实施细则》对人行横道线施划方式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三角形人行横道和安全岛
进入六七十年代,“菱形方块”的人行横道开始改画为三角形人行横道,其数量也大量增多。为了进一步保证群众的过街安全,北京市部分人行横道上设置了安全岛。而安全岛的出现,更离不开周总理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一次周总理路过一个大的十字路口,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手提包裹,领着一个小孩子横穿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从她们身边奔驰而过,看到这种情景的人们都为她们捏一把汗,周总理看到这个情况后在想,偌大的宽阔的十字路口应当有一个供行人过街中途等候的安全岛。
在总理的指示下,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长安街的几处人行横道上统一设置了木制栅栏式安全岛,放置在道路中间上下分道线处,供行人过马路时站在栅栏内避让车辆,这一措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随后许多城市都在大的十字路口上设立了安全岛。由于栅栏式人行横道安全岛不够坚固,上世纪六十年代,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其结构进行了改革,改为长2米、高45厘米的圆弧形挡板,两块为一组,颜色为黄底红边,外侧喷有“安全岛”红色字样。行人过马路时,站在两块安全岛的中间避让车辆,车辆行经有安全岛的地方均减速慢行。
“斑马线”与“小黄帽”
1978年,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借鉴国际很多国家使用的人行横道施划方式,将三角形人行横道线全部换成两端画有白实线的“横格式”人行横道线,人们俗称的“斑马线”也第一次出现在北京街头。当时的“斑马线”宽30厘米,横线之间的距离一般为60厘米,白色实线十分醒目,相比较之前的人行横道大大提升了实用性和安全性。
1981年11月,《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则》和《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暂行处罚规则》正式颁布,“人行横道供行人优先通行”被正式写入法规之中,凸显“行人优先”理念。
1982年至1987年,北京市第一座行人过街天桥在西单商场架起,第一座地下行人过街通道出现在长安街,第一个人行横道信号灯矗立在街头。
1989年,“小黄帽”路队制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开来,“小黄帽”队员手持“让”字安全牌和安全旗整齐地走过“斑马线”,这一措施进一步保障了孩子们的过街安全,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礼让“小黄帽”从此成为了大家的交通文明习惯。
“斑马线”的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的制定,人行横道取消了两端的白实线,成为了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斑马线”,安全岛也被列为30米以上宽度路口的“标配”,人行横道前增画的白色菱形图案,作为提醒司机提前采取措施的标记,成为了守护“斑马线”必不可少的部分。
现在,北京路口的斑马线已做到“应划尽划”,如果把全北京市的人行横道线连接起来足足有11000公里,在繁华路口路段设置的行人过街灯千余处。在一些路口还设计施划了三维立体“斑马线”。有的路口斑马线四周还被镶上了灯带,夜晚看得更加清楚。有的人行横道信号灯还能伴随红绿转换,发出“通行”、“禁行”的语音提示。斑马线上方还安装了“电子眼”,如果有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或司机不礼让斑马线,你的照片还有可能来个“尴尬上镜”,交警会对违法者进行处罚。这些都是在提醒我们,遵守人行横道的通行规则,保障交通安全。
“斑马线”上的文明
“斑马线”既是引导行人有序横过马路的安全线,也是保护行人降低事故风险的生命线,更是折射着一座城市市民良好形象的文明线。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而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对于驾驶人来说,礼让斑马线是遵守法律,也是敬畏生命。
当机动车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时,(我们)行人应当快速通过,对司机方便行人、保障行人安全的做法给予点赞;当文明劝导志愿者提醒我们要遵守人行横道指示灯信号走斑马线时,我们应当尊重、服从引导。让我们共同做到“过马路走斑马线,驾车礼让斑马线”,用守法保障安全,用“礼让”传递文明,共建共享文明首都北京的和谐交通!
过马路请走斑马线,走出安全;驾车时礼让斑马线,让出文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