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系安全带谁之过?
临近春节,汽车驾乘安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近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4成受访者不爱用安全带,其原因主要是佩戴安全带让人感觉不舒服。昨天,记者调查时也发现,不少市民对安全带的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
案例回放
不系安全带 乘客屡受伤
记者昨天了解到这样一起交通事故:司机赵某醉酒驾车,因在雪天会车时未确保安全车速,与前方停在安全线外的拖拉机追尾碰撞。赵某受伤,乘客钱某、孙某、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调查结果认定,乘客死亡系未系安全带、造成头部与车内硬物相撞所致。
无独有偶,去年12月下旬,本市一出租车与另一小汽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两车驾驶员均安然无恙,出租车上的韩女士则因没系安全带,身体在惯性作用下前倾,头部撞到车前窗玻璃上受伤,缝4针后脸上留下明显疤痕。
韩女士系房山区人,曾经面容姣好的她在出事后很少出门。谈起那次事故,她记忆犹新:“当时,我在良乡坐上出租车,行驶中司机忽然紧急刹车。我醒来后,就躺在医院里。知道受伤原因后,我现在只要乘车,不管路途多远,一定先系好安全带,直到下车时才解开。”
记者随机采访到的另外20多起交通事故中,因不系安全带导致司乘人员伤势加重者占七成以上。
事故分析
用上安全带 死亡率减半
对于以上事故,交警介绍说:“从现场分析看,如果系上安全带,韩女士可以不受伤,钱某等三人可以不死,或者不至于一起死。”从技术角度分析,张警官说,当车辆以4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发生碰撞,司乘人员身体前冲的力量相当于从4楼高的地方扔下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紧急制动时,将产生更大的惯性力量,这个惯性力可能超过人体自重的20倍。如此大的冲击力量,没人能扛得住。所以,车辆发生碰撞后,不仅会使司乘人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座椅靠背、车门发生猛烈碰撞,还会将人抛出车外。
“汽车发生正面撞车时,如果系了安全带,可使死亡率减少57%,侧面撞车时可减少44%,翻车时可减少80%。”张先生说,“发生交通事故时,乘车人和驾驶员的危险系数相差无几。不系安全带,无法减轻司乘人员的伤害程度。”
交警李警官向记者介绍说: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司乘人员最常见的创伤部位是头部、胸腹部和上肢。上述案例中,司机赵某因使用安全带,伤势减轻不少。钱某等人图省事、不系安全带被弹出车外,其受伤后住医院治疗的时间经换算比使用安全带高10倍,医疗费用增加2到4倍。
现场调查
乘客更麻痹 普遍不系带
“十次事故九次快道出了交通事故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但安全带未发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李警官说:“不少人认为,只有在车速较高时需要系安全带,否则,既费事又无用。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正常行驶的车,车速低能低到多少?只要时速达到七八十公里,急刹时的惯性也会导致车内人员与车体发生二次碰撞。二次碰撞是司乘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而此时只有安全带能有效缓解或杜绝这个危险。”
昨天,记者乘车时特意坐到副驾驶座位上,出租车司机只问记者到什么地方,对记者是否系安全带只字不提。记者看到该出租车内座位前贴有“请勿吸烟”标志,但没有“请系安全带”等警语。记者问为什么不提示乘客系安全带,司机说:“我只管自己系,至于乘客系不系由他自愿,不用提示。这种事,交管部门只管我们司机,不管乘客。”
在对市民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人没有乘车系安全带的习惯。
小周每天上下班都乘出租车,但从不系安全带。他说,如果出租车内有提示,或者司机有提示,他会配合司机系上安全带。小周认为,人们普遍重视司机和副驾驶的乘客是否系安全带,对后排座椅上的乘客,好像没有提这种要求的必要。
李警官提示说:“凡乘车,哪个座位最危险虽有区分。但事故的突发性、惨烈程度无人能够预料,不能掉以轻心。为防止和减轻二次碰撞带来的伤害,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上安全带。”
专家建议
汽车安全文化需尽快养成
为什么市民系安全带意识不强?社会学家陈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汽车这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人们的汽车文化截至目前尚未形成,这是人们不注重佩戴安全带的一个主要原因。
陈先生说:“汽车走进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是最近十几年的新鲜事。现在的汽车族,有不少是在蹬人力自行车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家往往注意最重要的‘开车’技能,而忽视安全带的安全保障功用。因此,大力弘扬汽车文化,对现代汽车社会的和谐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有一次,一个朋友开车送陈先生回家,但一路不系安全带。坐在副驾驶上的陈先生多次告诫这个朋友:安全第一。朋友笑着回答:“没关系,又不是高速公路。”陈先生说:“系安全带比不系的确有些麻烦,但这个麻烦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利益,不是人人、时时都能记住的。等到后悔时,一切都晚了。”
说到外国人系安全带驾车已经成为习惯,陈先生说:“习惯了就成自然。可是,要养成驾车、乘车系安全带的自觉习惯,对部分人来说,眼下还比较困难。需要在政策法规上进行规范和强调。”陈先生不赞成对不系安全带者实行处罚,但处罚甚至重罚似乎又是当今必不可少的手段。这的确有点儿让人茫然。
来源:劳动午报 2012-1-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