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交管问答无障碍

车祸伤害 比传染病还危险

时间:2012年11月11日  字号: [ 大   中   小 ] 打印
  “今后10年,道路交通伤害的死亡和受伤人数将增加65%左右。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位原因。”10月23日,在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道路交通安全媒体培训班”上,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控制学术委员会主委、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声湧等专家呼吁重视道路安全。
  50%死者年龄在15-44岁 
  全世界平均每50秒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2秒就有1人因车祸受伤。
  今年“十一”期间,我国就发生车祸6.8万起,死亡794人。2011年,我国机动车辆总数达到2.2亿辆,平均每6人拥有一辆机动车,这一年,我国有62387人死于交通事故。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道路伤害已成为5-14岁和15-29岁人群中致死的第二大因素,30-44岁人群中致死的第三大因素。50%道路事故死亡者的年龄在15-44岁之间。在美国,44岁以下人的第一死因,不是心脑血管病,不是癌症,而是车祸。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达10万,超过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也就是说,交通事故使美国每年经历一场朝鲜战争。
  汕头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研究中心李丽萍教授说,世界各国统计资料表明,30%-50%的道路交通伤害由驾驶员饮酒后驾车所致。其中,美国约40%交通事故致死与酒后驾车有关;英国在20%以上;北欧为25%-29%;印度在过去15年间,涉及男性驾驶员的交通事故中,大约28%与酒精有关;即使是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瑞典,酒后驾车仍是最严重的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之一,每年约有1.5-1.7万名驾驶员因此受指控。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30.4万起,其中醉酒驾驶4.1万起。公安部联合多家网站调查,在列出的近二十种危险交通行为中,有七成网友认为酒后驾驶最危险,位居危险驾驶行为第一。
  住院病人25%为道路事故受害者
  交通伤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5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卫生事业经费预算的4倍,超过25%的住院病人为道路事故的受害者。3/4的致死性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在公路上,其中主要发生在二三级公路上。
  专门从事道路安全的国际机构--全球道路交通安全合作伙伴中国项目主任丁保国先生介绍说,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重视:与传染病和其他群死群伤的事件相比,道路安全更少受到关注。现在的人们,对几年前的SARS印象深刻。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间,774人因SARS死亡。而今年1至7月,我国因酒驾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平均每天有5人死亡。过去5年间,全国总共有逾3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天,全球有3000人死于车祸,中国占300人,相当每天从天上掉下一架波音767客机。
  人们总认为,传染病离自己很近,稍不注意预防就会被感染,而交通事故似乎只是和别人有关。现实生活中,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经常被人们忘记,或者被看成是机动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这样的观念,是交通安全的隐患。近日被热议的“凑够一拨人就走,不管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为行人、也为道路管理者提出了警示。
  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与未按规定让行、超速、疲劳驾驶、酒驾等有关。十次事故九次快,在限定速度为60公里/小时的地段,每小时超速5公里会使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提高至原来的2倍。在限定速度为60公里/小时的地段,每小时超速10公里会使发生严重事故的可能性提高至原来的4倍。2010年,全国因“超速行驶”造成的交通死亡人数比例为18.6%。
  10个国家道路交通死亡占全球近半
  王声湧说,道路安全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道路交通伤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在于构建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统,弥补人们易受伤害和难免犯错误的弱点。  
  中国疾控中心负责“全球道路安全10国项目-中国项目”的段蕾蕾说,目前,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预期到2030年,死亡人数将达到每年240万人。90%的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而这些国家只有世界上已登记车辆的48%。值得关注的是,巴西、柬埔寨、中国、埃及、印度、肯尼亚、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越南10个国家道路交通死亡占全球近半。目前,“全球道路安全10国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旨在针对造成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道路交通死亡和严重伤害。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超速、酒后驾驶、使用移动设备分散注意力、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以及不使用儿童约束系统等。
  延伸阅读:什么时候开车最危险
  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而碰撞的破坏力与物体的动能成正比。速度增加一点,碰撞的伤害会成倍增加。如时速50公里与64公里只有14公里的差距,但后者碰撞能量是前者的1.63倍。
  驾驶人正常的反应过程是:发现物体--做出判断--采取行动,一般约为2.5秒。车速在72公里/小时,如果司机的视力为1.2,则实际视力将下降至0.7。车速为100公里/小时,人的视野仅为45度。因此,如果在高速路上喜欢开快车,当车速120公里/小时,人的反应距离为83米,加上车辆制动和惯性滑行等因素,有效反应距离实际要超过百米。若达不到这个距离,遇到紧急情况,常会远时看不清、近时来不及。
  道路安全专家建议,除了不酒驾、不超速外,以下情况最好不开车:1、一昼夜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2、凌晨2时至5时。3、感到疲倦犯困、迟钝时。4、连续驾驶时间超过3.5小时。
  (来源:北京日报 2012-11-1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欣欣警官信箱:xin@jtgl.beijing.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承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网站运行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1220号 京ICP备08006306号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