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交管问答无障碍

首尾一公里拖慢急救车 重症急救路线将请交管疏导

时间:2012年12月13日  字号: [ 大   中   小 ] 打印

  日前发生的“急救车无人避让,3公里路走了40分钟”的事件引起市民关注,急救车生命线畅通与否成为热议焦点。记者昨日从北京急救中心获悉,因急救车延迟到达引发的患者投诉达到总投诉量的10%左右。记者调查发现,拖慢急救车的不仅仅是交通拥堵,进小区接患者的“第一公里”和送患者进医院的“最后一公里”都因为乱停车、小商贩云集等现象堵塞了生命通道,使急救车寸步难行。
  急救第一公里:
  小区乱停车堵住急救车
  30岁出头的李大夫,已在120急救中心工作多年。对于接患者进不去小区,他感触颇深。那是一次深夜,在东城区的一个胡同,急救车进不去,李大夫和同事推着担架车走了一站多地,才进了患者家,接上患者,简单急救后,将患者放上担架车,又是一路狂走,才回到急救车上。这种事,在李大夫和同事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常见。
  老城区的胡同以及老旧小区乱停车,经常给急救车添堵。“夜里接病人,路上挺顺,就是到了小区进不去。这些地方原本没有停车位,晚上路边停的都是车,有的直接就把路给堵死了。”李大夫说。
  还有的小区原本有三四个门,但物业为了安全和管理方便,往往只开一个门。碰到需要急救的患者住得离开放的门远,急救车就要在停满车的小区里蹭着走很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急救时间。还有老小区私设一些门,急救车深夜进小区,甚至需要临时找人拿钥匙开门,非常耽误时间。
  急救最后一公里:
  急救车逆行才能进医院
  昨天下午15时20分,尚不是交通高峰期,但记者在积水潭医院南门看到,门外仅有狭窄的两车道,乱停的车辆占据了出医院的车道,五六辆车拥堵在医院进口处,一辆120急救车正好开来,进退两难。堵了5分钟后,急救车司机只好拐到逆行车道,从医院出口开进了医院。
  逆行,在某些医院门口,已经成了急救车进医院的无奈之举。每天早高峰时,宣武医院东门从北向南能堵上几百米,急救车只好从南边逆行过来,从出口驶入。
  老城区的大医院门口堵车现象更严重。友谊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协和医院、广安门医院门口大多只有两车道,有的甚至是单行线,拥堵时别说开辟急救车道,就是自行车都骑不过去。
  朝阳医院东门口是一条单行线,周边又都是小路,急救车要进医院只能从北门绕到东门。昨天下午2时许,记者开车从北门绕到东门,不过几百米,竟堵了半小时。
  急救部门表示,老城区的大医院过去门诊量一天不超过三四千人,绝大多数患者都坐公交来,如今一天门诊量近万,还多是开车来看病的,在门前道路很难拓宽的情况下,拥堵不可避免。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医院的外迁。
  急救未来将请交管支援
  北京急救中心新闻发言人范达介绍,由于道路拥堵导致急救车延迟到达的投诉率占全部投诉量的10%左右。“让120‘飞’起来是我的梦想。”
  去年底,本市120、110、122、119建立四台联动机制,但这一机制目前只是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部门有针对性的合力救援,而目前的院前急救工作很难实现联动,因为急救医生在抵达现场前无法准确判断伤情。
  “3公里路走了40分钟”的事件给急救部门敲响了警钟。120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针对重症患者,急救中心将加强与交管部门的合作与联动。一旦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后发现伤者伤势严重,属于重症患者,将在联系转送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将行车路线汇报给120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向交管部门请求支援和道路疏导。
  据了解,本市危重症的急救量占到全部急救的20%,每年在几千人次左右。
  今天将讨论急救立法
  今天,市卫生局应急办将组织《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研讨会,这意味着急救立法已经启动。
  据了解,本市急救立法立项已经结束,法条正在编写,预计一至两年内出台。“规范市民对急救车使用”等内容将写入条文。
  目前北京急救中心也正在就分级派车研究制定相关的细则。需要“抢救型”派车的主要包括火灾、车祸、突发等需要紧急抢救的情况,这类情况下派出的车辆上将配备心电监护、氧气、呼吸机等各类急救设备,可以满足各类急救情况的处置,且随车出行的有医生和护士。“非抢救型”派车的情况主要包括已经在大医院接受手术,病情稳定的患者,需要转到下级医院康复;从家到医院复诊者以及从医院转送到火车站的病情稳定患者等。
  来源:北京日报 2012-12-1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欣欣警官信箱:xin@jtgl.beijing.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承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网站运行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1220号 京ICP备08006306号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