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治理交通拥堵
科学治理交通拥堵。落实交通综合治堵28项措施,研究制定新的治堵措施,做到年年有计划、年年有成效。一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优先加密建设中心城区线网,年内新开工建设3条线路。二是加快提升路网通行能力。认真做好兴延路、姚家园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梅市口西延等重点道路,加快建设京张城际、京沈高铁、110国道二期等对外交通疏解通道。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苹果园等交通枢纽,新建10处驻车换乘停车场。优化公交线网,新增公交快速线路50公里,增开接驳社区与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的通勤线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6%。三是增强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全面摸排交通堵点,制定工程改造和一对一疏导方案,提高易堵路口和节点通行效率。四是加强停车管理。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居住区停车位2万个。合理利用机关、学校、企业停车设施,推广错时停车和居住区停车自治管理。进一步控制小汽车过快增长。加大“黑车”整治力度,加强出租车运营管理。改善城市慢行系统,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服务,倡导绿色交通、文明交通理念。
百姓愿景
终于和1号线说拜拜
张慧榕还记得4年前发现地铁6号线开工的细节,当时她从位于朝阳区十里堡的家出来,走到农民日报社的路口,发现有施工人员在路边建蓝色的围栏。一打听,才知道6号线要开工了。“我心里那个乐啊,全家人还专门到饭店吃了顿饭庆祝。”张慧榕说。
这几年来,盼星星盼月亮,她就盼着6号线早日开通。每次路过施工地点,她都要通过围栏之间的缝隙,往里边瞅两眼,看进展到哪个程度了。
“6号线离我家也就3分钟的路,真是太方便了,我一直期盼着它早日开通。”张慧榕在崇文门附近上班,6号线开通之前,她每天早上要去挤1号线。十里堡小区到1号线的公交车是595路,能到大望路站,可早高峰的时候,朝阳路非常堵,等车加上路上的时间,坐595路到大望路就得40分钟。在大望路站,往来的地铁也总是挤得满满的,上都上不去。所以,张慧榕每天早上都是步行25分钟,走到地铁四惠站。
“可别提悲催的四惠站了。”张慧榕说,每天早上在四惠站上车,站台上黑鸦鸦的全是人。车一开门,排在前边的人就被后边的人拥进或裹挟进车厢,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列车关门时都嘎嘎作响。冬天还好些,夏天尤其难受,总是和别人前胸贴后背的,什么味儿都得受着。
终于等到2012年12月30日,6号线正式开通。天气很冷,但张慧榕兴致很高,那天是周日,她不上班,却专门乘坐6号线去单位,体验了一把6号线“大黄蜂”的快速便捷。
从出家门开始,张慧榕就开始计时。十里堡站上下行双向电梯,真方便,她先暗赞一声。由于是刚施完工,空气中还飘浮着一些油漆之类的味道。“大黄蜂”进站的时候,带动气流发出蜂鸣的声音,煞是好听。张慧榕仔细瞧了瞧,6号线确实比1号线的列车多了两节。上了车,提速非常快,明显能感觉到时速比1号线要快不少。
金台路、呼家楼、东大桥、朝阳门、东四,5站路耗时才十多分钟。这要是开车走这条路,只怕还没到呼家楼呢。在东四换乘5号线,出了崇文门站走到单位,张慧榕拿出手机一看时间,从出家门到单位一共才用35分钟。
“终于要和1号线说拜拜了。”张慧榕说,6号线和1号线是并行的,能为1号线分流不少乘客。估计6号线运营后,乘坐1号线时也不会像原来那么挤了。而她,就是从1号线分流出来的一名乘客。这些天,每次坐上6号线列车,她都有种莫名的高兴,这种高兴,缘于对便捷交通的满足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专家解读
公共交通要靠舒适吸引乘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系教授 丁立民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世界各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首选之道。而公共交通,要靠便捷、快速和舒适来吸引乘客。
2012年,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2060万人次,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4%,成为中国公交出行比例最高的城市。而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这一比率将提高到46%。
以前我们改善交通的思路是修路,把路修得更多更宽。但修的路再多,也比不上车的增长速度,而且修路更多地满足了有车族的需要,却并没有改善更广大市民的需求。近些年北京开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这能满足多数人的出行需求,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交通建设多了,市民就选择公共交通。比如说,上了地铁和公交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夏天下了车像从水里出来,谁愿意受这罪?据我的调查,一部分有车族宁愿开车在马路上堵着,也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就是因为挤得难受。公共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用舒适度吸引市民乘坐。试想,公共交通换乘既方便,速度又快,还舒适,谁愿意自己开车耗着油在路上堵着?
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在整个交通中所占的比率能达到90%。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汽车拥有量比北京多,但利用率低,有些城市的私家车在交通中的利用率只有10%。与此相比,北京的私家车利用率太高了,所以说,北京的交通拥堵,并不是因为小汽车太多了,而是小汽车的利用率太高了。
我专门调查过,北京的汽车50%都是短距离出行。改善交通状况,除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还要改变人们的汽车文化观念。健康的出行方式,应该是3公里内步行,5公里内骑自行车,但是,在北京,50%的汽车出行都是5公里内的短距离出行。这使得机动车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出行责任,造成更多的交通拥堵。
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要新开工3条轨道交通,要增加50公里的快速公交,还要增开一些社区到地铁的公交车,这些都是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
延伸采访
根据规划,2015年,北京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要达到50%。人们在三环内步行不出10分钟,就能坐上地铁;出了地铁,可在大型交通枢纽中与航空、铁路、长途车、公交车实现快速换乘。新城的市民可以把车停放在兼具商业和停车功能的高科技立体停车库,转乘轨道交通。同时,新机场和首都国际机场、中心城间实现半小时通达。
来源:北京晚报 2013-1-2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