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人坚守寻常岗
七天的重污染,终于被一场大快人心的“及时雨”浇灭。在这七天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透彻的天空和畅快的呼吸。也许你可以躲,我可以躲,但总有一些人,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始终站在雾霾中默默地奉献着,做着他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雾霾而对他们视而不见。正因为有了他们,大雾中的北京还像往常一样,有一份坚守和温暖。
交通协管员
“路模糊,我不能含糊”
在东大桥路和建外大街交叉的丁字路口,一位身材不高的女协管员卖力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她除了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行人请往后站”,还不时停下来为凑到跟前的路人指点方向。北青报记者观察,在不到10分钟时间里,有七八位路人向她咨询。“我干了10年的协管员了,别的地方不敢说,就这附近的路,你随便问吧。”
“这几天天气不好,很多建筑物和道路看着都很模糊,所以问路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但我们的工作可真是不敢含糊,这几天路况比往常更复杂一些,”她对记者说,“也许是司机视线不好,这几天机动车通过路口比往常更谨慎,行人往往是戴着大口罩急匆匆地过马路,所以我们比平时说的话还要多。”她告诉记者,她每天的工作从中午12点30分开始,一直要坚持到晚上8点。
当记者问她为何不戴口罩工作时,她说:“戴着口罩指挥声音小,每次有人来问路时,摘口罩也怪麻烦的。”“别留名字了。”这位协管员笑着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所有协管员都这样工作。别说雾霾了,再不好的天气,这路口也缺不了我,我都在。”
快递员
“雾霾天更要多拉快跑”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我在您公司门口,请下来取一下。”快递员吴师傅一只手拿着一个包裹,一只手拿着手机大声讲话,眼睛还在扫看着身下一个等待领取的包裹,面前的黄色电动车车厢里,三分之二的空间都被各种大小包裹占据着。中午时分,吴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在白家庄、团结湖公园附近的小区里穿行,这里是他的主要送货、收货区域,从早上7点半出门到晚上8点多下班,除了吃饭睡觉,吴师傅每天至少七八个小时都奔波在路上,但与身边来来往往戴着口罩的骑车人不同,吴师傅并没有戴,“不习惯,老得接电话、打电话,摘来摘去不方便。”
连日的雾霾天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这使得快递业务量大增,但雾霾带来的能见度降低也推迟了快递的速度,来货的时间晚,快递员的投递速度就要加快。说起雾霾对自己的影响,吴师傅挠挠头说:“还真没注意过有什么不舒服,这几天快件比平时还要多,总不能跟客户说是因为雾霾天耽误了,所以我比平时更要‘多拉快跑’,就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了。”
环卫工人
“一条街一天要扫十几遍”
一根扫帚,胳膊下挂着特制的簸箕,一辆装了一半垃圾的三轮车。这是48岁的清洁工白占良的全部装备。四年多来,会开洗地车的白占良大多时候是当司机。近半年来,每天早上5点半,他从东坝的家里来到姚家园路,8小时内来回走十几趟,随时扫起地上的垃圾,加上沿路5个垃圾桶,每天擦4遍,白师傅从没有丝毫懈怠。
“这是这星期换的小扫帚,说是不能有扬尘。”白占良说,重污染预警的第一天,班长给每个人换了小扫帚,并每人发了一个比棉纱口罩防尘效果好的黑色口罩。“戴着喘不过气来,实在是不习惯。”他说,早上6点是这条路最脏的时候,他花一个小时打扫完。
视线前方,一只白色塑料袋被风刮得翻了几个跟头。白占良小跑了几步追上去,一扫帚将其摁在地上,塞进了簸箕。“这几天雾霾,说是对身体不太好,其实我也没啥感觉。”白占良说,他家里的饮食一直较为清淡,这几天妻子也特意多备了些蔬菜、水果。他每天则照样在姚家园路来回十几趟,“扫得勤,路上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服”。
导游
“雾天也要让游客看清北京”
“这里是鸟巢,大家拍照时不要离得太近,那样就照不全背景了。”昨天下午2点多,导游李娟(化名)在鸟巢前招呼着十几位游客。做了10多年导游的她,这几天的雾霾也让每天都在户外工作的她有点不舒服,“嗓子有点疼,还有点咳嗽,”她摇摇头笑着说,“那也得开口说话呀。”讲述景点历史、趣闻、风俗,回答游客提问,包括开玩笑活跃气氛,这些她做过无数次的工作,在雾霾中重复进行着。“游客来玩主要还是看这些户外的景点,雾霾再大,我也要让所有的游客把北京看清楚啊。”
尽管长时间暴露在雾霾中,但她却不停地给游客进行讲解,并没有因为特殊的天气而“偷工减料”,通过大量讲话和雾霾进行着亲密接触,更沮丧的是,她还不能戴口罩,“一直要跟游客们面对面交流,要讲解,戴着口罩说话人家都听不清,而且也显得对人家不够尊重吧。”
她这次带的团来自江苏,预定的北京四日游正好赶上了雾霾。说起这份躲不了雾霾的工作,她无奈地皱皱眉,又迅速恢复了平静,“人家游客大老远来的,他们也挺辛苦,我们作为导游肯定得坚持。”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02-27
交通协管员
“路模糊,我不能含糊”
在东大桥路和建外大街交叉的丁字路口,一位身材不高的女协管员卖力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她除了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行人请往后站”,还不时停下来为凑到跟前的路人指点方向。北青报记者观察,在不到10分钟时间里,有七八位路人向她咨询。“我干了10年的协管员了,别的地方不敢说,就这附近的路,你随便问吧。”
“这几天天气不好,很多建筑物和道路看着都很模糊,所以问路的人比平时多了不少。但我们的工作可真是不敢含糊,这几天路况比往常更复杂一些,”她对记者说,“也许是司机视线不好,这几天机动车通过路口比往常更谨慎,行人往往是戴着大口罩急匆匆地过马路,所以我们比平时说的话还要多。”她告诉记者,她每天的工作从中午12点30分开始,一直要坚持到晚上8点。
当记者问她为何不戴口罩工作时,她说:“戴着口罩指挥声音小,每次有人来问路时,摘口罩也怪麻烦的。”“别留名字了。”这位协管员笑着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所有协管员都这样工作。别说雾霾了,再不好的天气,这路口也缺不了我,我都在。”
快递员
“雾霾天更要多拉快跑”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我在您公司门口,请下来取一下。”快递员吴师傅一只手拿着一个包裹,一只手拿着手机大声讲话,眼睛还在扫看着身下一个等待领取的包裹,面前的黄色电动车车厢里,三分之二的空间都被各种大小包裹占据着。中午时分,吴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在白家庄、团结湖公园附近的小区里穿行,这里是他的主要送货、收货区域,从早上7点半出门到晚上8点多下班,除了吃饭睡觉,吴师傅每天至少七八个小时都奔波在路上,但与身边来来往往戴着口罩的骑车人不同,吴师傅并没有戴,“不习惯,老得接电话、打电话,摘来摘去不方便。”
连日的雾霾天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这使得快递业务量大增,但雾霾带来的能见度降低也推迟了快递的速度,来货的时间晚,快递员的投递速度就要加快。说起雾霾对自己的影响,吴师傅挠挠头说:“还真没注意过有什么不舒服,这几天快件比平时还要多,总不能跟客户说是因为雾霾天耽误了,所以我比平时更要‘多拉快跑’,就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了。”
环卫工人
“一条街一天要扫十几遍”
一根扫帚,胳膊下挂着特制的簸箕,一辆装了一半垃圾的三轮车。这是48岁的清洁工白占良的全部装备。四年多来,会开洗地车的白占良大多时候是当司机。近半年来,每天早上5点半,他从东坝的家里来到姚家园路,8小时内来回走十几趟,随时扫起地上的垃圾,加上沿路5个垃圾桶,每天擦4遍,白师傅从没有丝毫懈怠。
“这是这星期换的小扫帚,说是不能有扬尘。”白占良说,重污染预警的第一天,班长给每个人换了小扫帚,并每人发了一个比棉纱口罩防尘效果好的黑色口罩。“戴着喘不过气来,实在是不习惯。”他说,早上6点是这条路最脏的时候,他花一个小时打扫完。
视线前方,一只白色塑料袋被风刮得翻了几个跟头。白占良小跑了几步追上去,一扫帚将其摁在地上,塞进了簸箕。“这几天雾霾,说是对身体不太好,其实我也没啥感觉。”白占良说,他家里的饮食一直较为清淡,这几天妻子也特意多备了些蔬菜、水果。他每天则照样在姚家园路来回十几趟,“扫得勤,路上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服”。
导游
“雾天也要让游客看清北京”
“这里是鸟巢,大家拍照时不要离得太近,那样就照不全背景了。”昨天下午2点多,导游李娟(化名)在鸟巢前招呼着十几位游客。做了10多年导游的她,这几天的雾霾也让每天都在户外工作的她有点不舒服,“嗓子有点疼,还有点咳嗽,”她摇摇头笑着说,“那也得开口说话呀。”讲述景点历史、趣闻、风俗,回答游客提问,包括开玩笑活跃气氛,这些她做过无数次的工作,在雾霾中重复进行着。“游客来玩主要还是看这些户外的景点,雾霾再大,我也要让所有的游客把北京看清楚啊。”
尽管长时间暴露在雾霾中,但她却不停地给游客进行讲解,并没有因为特殊的天气而“偷工减料”,通过大量讲话和雾霾进行着亲密接触,更沮丧的是,她还不能戴口罩,“一直要跟游客们面对面交流,要讲解,戴着口罩说话人家都听不清,而且也显得对人家不够尊重吧。”
她这次带的团来自江苏,预定的北京四日游正好赶上了雾霾。说起这份躲不了雾霾的工作,她无奈地皱皱眉,又迅速恢复了平静,“人家游客大老远来的,他们也挺辛苦,我们作为导游肯定得坚持。”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02-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