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交管问答无障碍

冬季行车要掌握特殊环境下安全驾驶方法

时间:2009年01月26日  字号: [ 大   中   小 ] 打印
        进入冬季以来,我国北方雪、雾、冰等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雪、雾、冰等特殊情况下高速公路行车的事故发生率是晴天的三至四倍,而高速公路上事故的发生率更远远超过正常情况,且经常发生恶性交通事故。
  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汽车驾驶由收集信息——分析判断——车辆操纵三个基本过程构成。该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就意味着行车的安全与交通的畅通;如果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事故便会发生。驾驶员、车辆是构成该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环境的变化,如雨、雾、雪、冰等不但可以影响车辆的某些物理性能,而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光线的明、暗变化也会对人的情绪、判断能力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才能在系统受到干扰时保证系统的平衡,驾驶员是最关键的因素。车辆的物理性能及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它会固定表现为一种特征。因此,驾驶员学习和了解特殊环境下的行车特征,掌握特殊环境下正确的驾驶方法,做好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
        薄冰道路尽量不要踩制动
        在有薄冰的道路上行车,司机要尽量走直线,不要轻易频繁地变道。在必须超车时也要与被超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而且在超车后也不要急于回到原来的道路上,而是要与后车拉开足够的距离后再返回原道。会车及过弯时都要提早减挡减速。下坡时也要将车速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冰面行车踩油门要轻,保持匀速,万不可猛踩油门猛加速。行车及停车时避开阴湿有积水处。在夜间停车更要避开坑洼有水的地方,否则轮胎有被冻住的可能。
        在有冰的路面上行车要学会用减挡的方法来控制车速,让发动机来制动。尽量不要踩制动,必要时可以用手制动来控制车速。因此冬季行车切记不要高速,而且必须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高速行驶时难以让车辆在短时间内减速。当车辆速度降下来以后,可以再辅以踩制动控制车速。有经验的司机表示,在有冰的路面上行车,靠减挡来减速是主要的,踩制动减速只是辅助。
        雪天驾车动作要比平时慢半拍
        冬季驾车,最怕遇到的就是雪天了。在雨雪天气行车时司机应做到“慢行”、“多看”、“留量”、“稳开”。
        一是“慢”:对于驾驶手动挡的司机在冰雪路面起步时应尽量慢抬离合器,轻给油,电喷车的电脑会根据负荷状况自动调整喷油量,输出更大扭矩,让发动机的动力平稳地释放到驱动轮,切忌大脚油门猛抬离合,这样不但不利于起步,还极易造成车辆打滑、方向失控,误撞到其他车辆。
        二是“多看”:冬天由于车的内外温差较大,所以很容易在玻璃上结雾,遇有此种情况应及时打开前、后风挡除雾开关,对于前风挡不带加热丝的车辆应将空调送风方向调到“风挡”位置,以确保良好的行车视线。除了勤观察前方路况和三个后视镜外,还要对自己两侧和前面的几辆车都做到心里有数,以便更早地做出判断。尽量不要频繁的变更车道,如果必要变更的话,无论是并线还是超车应先开启转向灯,然后看清后视镜里的路面状况,在确认安全后再变线。
        三要“留量”:行车时无论是给自己还是给别人都多留些量,不要争抢车道。永远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遇到情况提前减速,当发现前车制动时,自己也应该马上收油并将脚备在刹车踏板上准备着。制动时看一眼后车的距离,如果后车跟得太近,那么在与前车有量的情况下最好缓踩刹车,虽说追尾是后车的责任,但修车耽误时间是自己的。
        四是要“稳”:在雪天行驶时尽量避免急打方向、急起步、急制动,所有动作都要比平时慢半拍,尤其在出主路、右转、横穿马路、过十字路口时,还要多注意行人和自行车。在冰雪天气爬陡坡时,要注意前后车距离,挂低挡稳住油门一鼓作气爬上去,中途尽量不要换挡。因为低速挡本身拥有更大的扭力,而且行车时车轮的转速也低些,不易打滑,可以有效避免上坡上到一半因为力量不够了而被迫停在坡上做坡起或溜车。
驾车过隧道要小心
  在高速公路行车会遇到较普通道路更多的隧道,与一般路段相比,隧道是很容易出事故的地方。由于人由远处突然进入隧道暗处,眼睛不能马上适应,有些驾驶员感到不舒服,并产生与隧道内壁相撞的感觉;有些驾驶员,看到两侧墙壁飞快地向后移去,甚至会形成与墙壁碰撞的恐惧感。这些都大大增加了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可能因此向左向右打方向盘,很容易与两侧墙壁或并行的车辆相撞,造成事故。
  在隧道中行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调整汽车行驶速度。从洞外进入隧道,人眼的适应时间大约为10秒左右,为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在进隧道前提前降低车速。
  二是不要随意超车或停车。有些驾驶员在行车中出现问题便会立即靠边停车检修,这种习惯在高速公路,特别是在隧道内行驶,应彻底改变,要不然很容易导致连锁撞车。
  三是隧道内要开灯行驶。高速公路的所有隧道内都设有照明设备,但人工光的色调效果毕竟不如日光,在隧道中当光线成为驾驶员惟一的信号来源时,行车时应该打开前灯,增加照明度;打开尾灯,使后续车辆驾驶员辨明前方有车。
  夜间行驶防事故
  夜间行驶是驾驶员经常遇到的事情,由于夜间能见度较差、驾驶员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对安全行车构成较大的威胁,统计表明,夜间行车事故发生率是白天的1倍。
        据了解,造成夜间行驶光照不足,视野范围变小。高速公路除立体交叉处、服务区、隧道外,一般没有道路照明,驾驶员的有效视野范围只是前照灯照射到的地方,视野范围较白天大大减少。由于驾驶员的目测距离不准,当发现行车间距过小时,可能已经太迟而容易发生追尾现象。其次,在夜间,驾驶员易疲劳,判断容易失误。从驾驶员本身来说,夜间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车,由于夜色视野单调,很容易陷入低感觉状态,特别是午夜以后,大脑容易处于半睡眠状态。这个时候开车,驾驶员往往会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再加上灯光的移动、跳动及后车灯光的照射,也会影响驾驶员对路面情况判断的准确性。这些因素都应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

        来源:新浪汽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欣欣警官信箱:xin@jtgl.beijing.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承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网站运行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74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1220号 京ICP备08006306号

主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