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实施:交通拥堵指数下降
市民高伟昨天回大兴看父母,花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开车走在京开高速上,平均时速从以前的20多公里,一下提高到了40多公里。
自从去年年底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新政逐步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感觉,拥堵路段比以前少了,车速比以前快了。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透露,随着缓堵新政的实施、5条地铁新线及3条新路的开通,本市道路拥堵比年前明显缓解,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从去年的8.32(重度拥堵)以上迅速下降为目前的6.00(中度拥堵)。
公交吸引客流
新城旧城拉近30分钟
本周一,新年的第二个早高峰,投入试运营还未满月的地铁大兴线进出站人数,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攀升到2.7万。家住新宫站附近的杜女士就是其中一员。
“以前从家到4号线需要换乘公交车,不太方便,所以上下班一直开车。现在地铁通到了家门口,爱车就休息了。”她说,“虽然早晚高峰有点挤,但不开车算是我为北京缓堵出的一份力。”
地铁吸引客流,地面上自然畅通了不少。“原来晚高峰出城,时速一般也就20多公里,现在每小时能开到40多公里了,差不多快了一倍。”市民高先生经常往返于大兴的父母家与城区的单位间,连接大兴与城区的重要道路——京开高速是他的必经之路,随着地铁大兴线的开通,令他头疼的堵车问题得到缓解。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地铁大兴线开通后,吸引大量沿线居民放弃私家车,改乘轨道交通上下班。开通首周,京开高速日均车流量就由前一周的9.1万辆减少为6万辆,降幅达34%。截至目前,京开高速早高峰进城方向平均运行速度提高了19.4%;晚高峰出城方向平均运行速度提高了73%,进城方向平均运行速度也提高了13.5%。进出城的时间至少缩短了30分钟。
这只是北京远近郊区市民来往城区的一个缩影。“随着去年年底,大兴线、亦庄线、15号线首开段、房山线及昌平线的开通,地铁线网图向郊区呈放射线状迅速延伸,轨道交通客运量承担比例第一周就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30%,缓解了道路拥堵。”李晓松说。
连接路段打通
西单大街车速提高40%
去年年底,蒲黄榆路、阜石路二期、温榆河大道工程建成通车,城南、城西、城东各增添一条安全、高速、便捷的交通通道。这只是一个开端,按缓堵新政,本市还将建设400公里微循环道路,打通一批中心城区的断头路。
路与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的选择使车流分布其间,减少了“肠梗阻”的尴尬。来自市交管局路面流量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实施缓堵新政以来,本市市区主干道的交通流量下降了9.8%,速度上升了3.5%,二、三、四环常规拥堵路段的拥堵状况有所缓解。晚高峰时速20公里以下的拥堵路段已降至平均每天66条,环比减少29条,减少约30%。
以本市繁华商业区的代表之一——西单大街为例,道路运行速度在新政实施后提高了40%。早高峰,两广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平均速度都有所提高;晚高峰,前三门大街、西单大街道路运行速度提高幅度超过了40%。
环路也提速了。家住芍药居的市民宛女士觉得最近四环好走了。“以前下班回来怕四环堵,都绕到北土城路走。这两天走了走四环,觉得比以往好一点了。”
拥堵指数下跌
每天少堵2小时
根据道路通行情况,本市设置了交通拥堵指数。拥堵指数在0至2之间为畅通,2至4之间为基本畅通,4至6之间为轻度拥堵,6至8之间为中度拥堵,8至10之间为严重拥堵。
缓堵新政实施前,本市的拥堵指数持续高于8。去年9月17日,拥堵指数瞬间攀升至9.68,全市道路资源严重饱和,路面成了停车场。
缓堵新政实施之后,新年的第一个工作周,本市拥堵指数开始下降。昨天,市交通委公布了本月以来的交通拥堵指数——6。即使是上周四,路网拥堵指数最高的一天,也仅为6.62,本市交通从严重拥堵改善为中度拥堵。
在一张工作日分时段交通拥堵指数图上,新政实施前后的两条周曲线走势分明:元旦后第一个工作周拥堵指数线几乎一直盘踞在最下端。
“换算成拥堵时间,体验会更明显。”李晓松举例,元旦后,路网日严重拥堵和中度拥堵持续时间共1小时45分钟,与年前工作日3小时55分钟相比,减少了2小时10分钟。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