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形象大使回应“花瓶”质疑
“一开始的选拔确实有外貌的因素在,但后面工作的艰辛就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了。”胡畔哽咽着哭了。
昨天,北京市交管局3位青春靓丽的形象大使,第一次以被采访人的身份公开亮相在媒体面前。
学服装设计的胡畔、学跳舞的刘璐和学音乐教育的马丽雅,三个看起来完全不会有任何交集的85后女生,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警察队伍后,又很偶然地在2013年2月走到了一起,成为北京市交管局“小手拉大手”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形象大使。
据交管局安监处指导科的李丽介绍,校园交通宣传形象大使是在全局公开招录。其实交管局民警进校园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只不过原来去学校讲课的都是各支队的民警。而自从这三位美丽的大姐姐开始走进学校以来,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特别喜欢漂亮姐姐,下课后拉着她们的衣角不停地说。”李丽笑着说。
交管局从2010年开始在部分学校门口设立了女警护送岗,效果非常不错。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觉得女警更有亲和力,容易和小朋友们成为朋友。所以才有了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形象大使。
“第一次”经历手足无措 语无伦次
2月26日,她们三个人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共同讲课。三个姑娘各有分工,马丽雅专门负责讲解交管局指挥大厅,刘璐负责给孩子们讲解专用装备,而最累的工作——讲课,则落在了胡畔身上。
至今回忆起那“第一次”的经历,她们所能记住的就只有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和满心愧疚……
第一次的失败让胡畔内心充满了压力。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刘璐身上,第一次课的手足无措让她终生难忘。“本来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居然就忘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胜任这份工作。”
如今,50所学校、6000多名学生和家长,这些用汗与泪换来的数字见证了三位女孩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每一步。
不避讳“花瓶” 哭着要过自己这一关
容貌美丽的人很容易被人定位于“花瓶”,当记者把这个敏感的问题抛给三个女孩时,她们倒是表现得很坦然。“一开始的选拔确实有外貌的因素在,但后面工作的艰辛就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了。”说到这里,在大家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胡畔哽咽着哭了,看得出这半年来的经历对于她是刻骨铭心的。“其实,我就是过不了自己这关。”胡畔擦干眼泪后说。
原来,第一次上课前,胡畔借来了老民警的旧课件,根据自己对孩子们接受能力的判断又做了改进。“当时,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被我折磨了一遍,我不停地给他们讲课,希望得到他们的改进意见。可是就这样,真正站在学生面前时我还是语无伦次了。”胡畔不好意思地说。于是,她开始和自己较劲,反复练习,内心一直是忐忑不安的,一个月瘦了5斤。“其实,我就是想证明美丽与能力是可以共存的。”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心里想估计不难吧,可能就是打造个形象工程,用不着费多大工夫。没想到,工作越做越难。”马丽雅说。而已经身为母亲的刘璐每天都要在孩子睡着后再开始备课。“其中的艰辛只有做了妈妈的人才能明白。”
现场被小朋友问倒最尴尬
随着讲课的不断深入,三个姑娘已经开始从各管一摊到独挑大梁了。“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必须做到可以同时分头去3所学校讲课。”刘璐说。
于是,她们现在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内功。“到现在,我们三个依然有本领恐慌症,时刻提醒自己内功要过硬,所以都是有意识的在学习。”马丽雅说。
如今,没事就捧着厚厚的一大本“国标”研究的胡畔已经快成了标志、标线专家了。她所了解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安全的标志。“现在的小朋友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如果上课现场被他们提问而回答不出来是最尴尬的。”胡畔笑着说。
最后,她们三个人说现在最担忧的就是孩子对家长的劝阻力度不够。“虽然孩子们上课之后都会有意识地充当交警提示大人,但是这种劝阻的力度真的不太够。有的孩子反而被家长数落一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三个还在研究,希望能想出好办法。”马丽雅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05-30
昨天,北京市交管局3位青春靓丽的形象大使,第一次以被采访人的身份公开亮相在媒体面前。
学服装设计的胡畔、学跳舞的刘璐和学音乐教育的马丽雅,三个看起来完全不会有任何交集的85后女生,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警察队伍后,又很偶然地在2013年2月走到了一起,成为北京市交管局“小手拉大手”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形象大使。
据交管局安监处指导科的李丽介绍,校园交通宣传形象大使是在全局公开招录。其实交管局民警进校园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着,只不过原来去学校讲课的都是各支队的民警。而自从这三位美丽的大姐姐开始走进学校以来,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特别喜欢漂亮姐姐,下课后拉着她们的衣角不停地说。”李丽笑着说。
交管局从2010年开始在部分学校门口设立了女警护送岗,效果非常不错。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觉得女警更有亲和力,容易和小朋友们成为朋友。所以才有了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形象大使。
“第一次”经历手足无措 语无伦次
2月26日,她们三个人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共同讲课。三个姑娘各有分工,马丽雅专门负责讲解交管局指挥大厅,刘璐负责给孩子们讲解专用装备,而最累的工作——讲课,则落在了胡畔身上。
至今回忆起那“第一次”的经历,她们所能记住的就只有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和满心愧疚……
第一次的失败让胡畔内心充满了压力。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刘璐身上,第一次课的手足无措让她终生难忘。“本来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居然就忘了。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胜任这份工作。”
如今,50所学校、6000多名学生和家长,这些用汗与泪换来的数字见证了三位女孩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每一步。
不避讳“花瓶” 哭着要过自己这一关
容貌美丽的人很容易被人定位于“花瓶”,当记者把这个敏感的问题抛给三个女孩时,她们倒是表现得很坦然。“一开始的选拔确实有外貌的因素在,但后面工作的艰辛就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了。”说到这里,在大家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胡畔哽咽着哭了,看得出这半年来的经历对于她是刻骨铭心的。“其实,我就是过不了自己这关。”胡畔擦干眼泪后说。
原来,第一次上课前,胡畔借来了老民警的旧课件,根据自己对孩子们接受能力的判断又做了改进。“当时,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被我折磨了一遍,我不停地给他们讲课,希望得到他们的改进意见。可是就这样,真正站在学生面前时我还是语无伦次了。”胡畔不好意思地说。于是,她开始和自己较劲,反复练习,内心一直是忐忑不安的,一个月瘦了5斤。“其实,我就是想证明美丽与能力是可以共存的。”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心里想估计不难吧,可能就是打造个形象工程,用不着费多大工夫。没想到,工作越做越难。”马丽雅说。而已经身为母亲的刘璐每天都要在孩子睡着后再开始备课。“其中的艰辛只有做了妈妈的人才能明白。”
现场被小朋友问倒最尴尬
随着讲课的不断深入,三个姑娘已经开始从各管一摊到独挑大梁了。“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必须做到可以同时分头去3所学校讲课。”刘璐说。
于是,她们现在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内功。“到现在,我们三个依然有本领恐慌症,时刻提醒自己内功要过硬,所以都是有意识的在学习。”马丽雅说。
如今,没事就捧着厚厚的一大本“国标”研究的胡畔已经快成了标志、标线专家了。她所了解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交通安全的标志。“现在的小朋友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如果上课现场被他们提问而回答不出来是最尴尬的。”胡畔笑着说。
最后,她们三个人说现在最担忧的就是孩子对家长的劝阻力度不够。“虽然孩子们上课之后都会有意识地充当交警提示大人,但是这种劝阻的力度真的不太够。有的孩子反而被家长数落一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三个还在研究,希望能想出好办法。”马丽雅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05-3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